【文化观察】当非遗遇见现代生活:上海传统工艺的破圈之路

⏱ 2025-08-17 03:58 🔖 阿拉爱上海 📢0

(首席记者 林墨)在虹口区一栋老洋房的工作室里,90后顾绣传承人周悦正在用AR技术设计新型刺绣图案。"这是外婆教我的针法,"她展示着手机上的动态绣样,"现在年轻人可以通过扫码看到刺绣过程。"

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正在上海非遗界形成新风潮。市文旅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国家级非遗项目达55项,其中43项已开发数字化产品,非遗文创年产值突破80亿元。最具代表性的是豫园"非遗新天地",这里汇集了20多位传承人的创新作品。
夜上海419论坛
"创新不是背叛,而是最好的传承。"在田子坊的剪纸工作室,记者见到了非遗大师李守白。他将传统剪纸与光影艺术结合,创作的"上海记忆"系列成为爆款文创。"小时候看奶奶剪窗花,"他调试着投影装置,"现在用激光雕刻技术复刻。"
上海贵族宝贝自荐419
饮食文化也在创新突破。记者在南京东路的老字号"王宝和"看到,第六代传人王敏正在研发"数字蟹宴"。顾客通过VR设备可以体验从捕捞到烹饪的全过程。"祖父那辈靠手艺,"她展示着智能蒸笼,"我们靠科技+文化。"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演艺领域同样精彩。在长江剧场的后台,昆曲演员沈昳丽正在为年轻观众化妆体验课做准备。她的"昆曲+"项目已吸引上万名参与者。"00后学化妆时,"她整理着水袖,"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戏曲知识。"

从枫泾古镇的农民画到外滩源的老唱片修复,这些非遗传承人正在重新定义传统文化。他们可能是穿着汉服直播的绣娘,也可能是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建筑的匠人,在这座永远新鲜的城市里,传统正以最时髦的方式延续着生命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