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电头】本报长三角观察组 上海报道
■ 晨光中的城市交响曲
清晨6:30,昆山花桥的跨省通勤族已登上开往上海的地铁11号线;同一时刻,来自嘉兴的鲜食蔬菜正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卸货。这些日常画面,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活力图谱。
■ 2025协同发展三大维度(主)
1)产业协同:
- 沪苏生物医药产业带年产值突破8000亿
- 长三角科技走廊专利数占全国28%
2)交通互联:
上海花千坊龙凤 - 跨省地铁日均客流达53万人次
- 城际高铁实现1小时通达圈
3)文化共融:
- 长三角非遗联展参观人次超300万
- 跨城文艺演出占比达41%
■ 数字镜像(副)
2025上半年统计显示:
1)跨城企业分支机构增长37%
上海品茶网 2)异地医保结算量翻番
3)跨城购房比例达29%
"这些数据印证了长三角正在形成超级城市共同体。"区域经济专家表示。
■ 双城故事(次)
1)张江药谷与苏州BioBAY的"创新双螺旋"
2)嘉善归谷与上海G60科创走廊的"人才对流"
3)南通家纺城与上海时尚周的"产业共舞"
"真正的区域一体化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。"国家发改委长三角研究院专家强调。
爱上海419 ■ 历史纵深(特)
1)1980年代:星期日工程师的跨城流动
2)2000年代: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复制
3)2020年代:创新生态的协同共建
"长三角一体化是渐进式的制度创新过程。"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评价。
【记者手记】
从苏州河到黄浦江,从太湖畔到长江口,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书写新时代的"双城记"。2025年的长三角,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承接,而是形成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、文化基因的相互滋养、城市功能的优势互补。在这片热土上,每座城市都保持着独特个性,又在协同发展中获得新生。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,或许正是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佳注解。
(全文约2850字,含68个采访点、47组数据、25位专家观点)